东旺乡位于香格里拉县北部,地处北纬28°22′-28°52′、东经99°23′-99°53′之间。东南、南与格咱乡、尼西乡毗邻,北与四川省乡城县洞松乡、白依乡接壤,西与四川省得荣县八日乡、奔都乡、古学乡、子庚乡相邻。东西长约50千米,南北宽约23千米,面积1338.31平方千米,人口1011户、6247人(2008年),其中藏族约占总人口的99.67%。辖上游、跃进、中心、新联、胜利5个行政村,54个村民小组,58个自然村。乡政府驻中心村白玉,海拔2540米,距县城185千米。
地处横断山脉断层地带。雪峰林立,河谷纵横,素有雪山峡谷之美誊。海拔高点为胜利村与跃进村交界处的永念纳茸雪山(5050米),点为硕曲河下游新联村境内川滇交界处(2180米)。硕曲河流经境内60千米,在乡境内有33条支流,有季节性河流13条。中(甸)东(旺)公路纵贯。农产青稞、洋芋、玉米、小麦、核桃、苹果。产虫草、知母、贝母等名贵药材。西北部有大片的高山牧场,是县冬虫夏草的主产地。
[沿革]“东旺”系藏语,意为“地下宝库”,或“装财宝的箱子”。东旺在宋、元时属巴域。元代属奔不儿亦思刚招讨司达鲁花管辖。明嘉靖三十二年(1553)为木氏土司占领。清康熙十八年(1679)划归中甸格咱境神翁管理,雍正后乃属格咱境神翁管理,为8个舒卡。民国时属第五区第二乡,仍归格咱千总管理。民国27年(1938)为第五区东旺乡。民国29年(1940)改属宜旺乡。1950年8月,设立东旺侧庸办事处(驻今中心村丁春)。1958年底经和平协商土地改革,设立东旺区(驻今中心村习开)。1959年初,建立东旺公社。1962年改为区,1968年复称公社。1984年又改称东旺区,同年区政府驻地迁至今中心村委会白玉村民小组的萨哈。1988年区改乡后称为东旺乡,同时把原上游、跃进、中心、新联、胜利5个乡改称村公所,生产队改称合作社。1997年,面积1284平方千米,人口0.6万,辖中兴、上游、跃进、胜利、新联5个行政村。2001年村级体制改革,将村公所改为村委会,合作社改称村民小组。
[邮编]674407 [2007年代码]533421206:~201上游村 ~202跃进村 ~203中心村 ~204新联村 ~205胜利村
[网络资料]“东旺”系藏语“丢麻绒”之音变,有多种解释,一为地下宝库之意,因境内高山林立,河谷纵横,农田村舍淹没其间,故名。其次,从藏传佛教的角度讲,“丢麻”是“伏藏”之意,“伏藏”是埋在深山老林中的佛教典籍,后人发现挖掘出来称为“伏藏”,“丢麻绒”就是曾经发现伏藏的河谷之意。再次,“东旺”又系藏语“多玛”之音变,“多玛”是佛教徒制作的供品。因东旺的地形,特别是雪山形状像供品,所以称之。按藏族传统的地域划分,东旺曾经是藏区有名的四大绒之一,“绒”是藏语干热河谷之意。其他三处“绒”是指四川省甘孜州中部的新龙、道孚两县(藏史称娘绒),滇藏交界的澜沧江流域(藏史称察瓦绒),西藏自治区林芝地区工布江达县一带(藏史称其为工布绒)。据在新联村委会比吓村民小组发现的石棺墓遗址考证,远在2000多年前,古老的氐姜人就在境内活动。唐时为吐蕃所辖,当地土著人被吐蕃民族所同化,形成了藏族。元时,南征大理的蒙古军队经过东旺,现在胜利村委会花拉村民小组之“花拉”,新联村委会霍茸村民小组之“霍茸”等地名,都与当时蒙古人的有关,“花”,“霍”属藏族对元代蒙古人的称呼。明朝时期,世居丽江的纳西族地方势力木氏土司在明王朝支持下北进康南藏区,由于东旺特殊的地理位置,木氏土司曾着力经营东旺,派官设治,移民屯兵,现今新联村委会满布江村、跃进村委会堆布江村(“江”系藏族对纳西族的称谓,“堆布”“满布”系藏语上下之称谓)都是纳西族先民曾经居住繁衍的地方(几百年过去纳西族已经同化于当地的藏民族当中)。明末清初,青海蒙古和硕特部势力到达现今的香格里拉,东旺归属西藏地方政府管辖。清雍正二年(1724年),归纳设治后划归中甸格咱境内千总管辖,俗称东旺“八书”,相当于八个行政村,设制上、中、下三个把总。 |